加载中……(如果长时间停留在此处,请尝试刷新页面)
×
女权宣传的三步法,简单的说就是三个步骤:女性受伤害 > 男性是加害者/受益者 > 我们要反击男性。
比如:媒体报道了一起凶杀案,女权:女性被杀、男性是凶手、我们要骂男性(极端女权:我们要杀男性)。

三步法是女权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简单的三个步骤其实暗含了许多陷阱。
不断强调“男性”和“女性”其实是在标签化和以偏概全
女权将男女强制区分成了两个“阵营”,于是这个凶杀案不再是“凶手”杀害“受害者”,而变成了“男性”杀害“女性”。
这是制造群体对立的常见手段,凶杀案本来是所有正常人都会感到恐惧和愤怒的事,但别有用心的人会将凶手和受害者贴上特定的标签,比如种族主义者会强调肤色、地域黑会强调户籍。
将舆论扭转为“他会杀人是因为他是男性”、“男性都是危险的”。受害者同样也被标签化,于是“她会被杀是因为她是女性”、“女性都处于危险之中”。
也就是,原本独立个体的犯罪行为,在这些人的操纵下,成了“某一类人正在/将会对另一类人犯罪”。
由此会制造歧视和矛盾,让原本应该共同为改变现状努力的人们忙于相互仇恨,而不去解决问题。
有人会说,那本来凶杀案受害者就是女性居多(还有人会觉得“绝大多数是女性”),怎么就不能强调性别了呢?
有这个想法说明你还没爬出这个陷阱,还中了女权的另一个陷阱:不断加深印象形成洗脑效果
实际上凶杀案受害者男性比女性更多[注],只是女权对各类事件选择性关注,女性受害时大肆传播,男性受害时集体沉默,于是女性受害才会频上热搜、才会有人强调标签,于是网友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每次都是女性被害”。
中这个陷阱是很正常的,根据被杀的死亡率和人口数估算,2019年全年被杀人数约为8974人,平均每天都有24人被杀,但媒体不可能每件事都报道,网友也不可能每次都关注,于是只要女权群体推波助澜就很容易让人们只看到其中女性受害的部分。
先通过以上手段让人们分成两个“阵营”,只要有一个凶手是男性、一个受害者是女性,在女权的运作下就能变成“女性群体是受害者,而加害者是全体男性”,那么“反击”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是女权的另一个手段:掰天平,先将社会问题简化成一边为男性一边为女性的“天平”,再通过上述手段不断抬高男性的一边,然后以此为由,攻击男性就可以解释为“将倾斜到极端的天平掰回来一点”,自己掌握天平的高度,也就永远有理由去“掰天平”。
发现问题不解决问题,而是把“解决问题”当作借口去制造问题……换个说法就是:看到有人放火,不去管放火的人,而是一边骂点灯的普通百姓,一边说百姓都放火了那我也要放。

列举几个我看到的女权三步法(女性受伤害 > 男性是加害者/受益者 > 我们要反击男性)的运用:
男性乘坐地铁会分开双腿,侵占女性在座位上的空间 > 这是男性自私的只为自己舒服,还是为了“展示男子气概” > 给分开双腿的男性拍照发到网上辱骂、用漂白水浇他的裆部,鼓励女性也分开双腿的坐姿。
实际上这是骨骼结构导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并拢双腿,男性不是不想并拢而是不能并拢,就像女性月经时会有一股铁锈味,总不能因此指责女性“散发怪味”吧,更不可能因此去伤害女性、鼓励男性在裤子里放一块锈铁。
有些职位招聘时不招女性 > 只招男性 > 宣传男性员工可能会犯罪、女性比男性更适合这些工作。
还有些职位是不招男性只招女性的。而且应该反对的是给这些职位限定性别,而不是制造对男性的歧视。
游戏里女角色衣服性感,这是侮辱、物化女性 > 这种审美是男性凝视的结果,游戏这样设计是为了讨好男性 > 我们要举报这个游戏,要支持鼓励那些男角色衣服性感的讨好女性的游戏。
实际上女玩家也会喜欢性感的女角色,喜欢性感是人类的“共性”,就像直男也会觉得男明星的肌肉好看。而且游戏根据受众不同采用不同的审美也是很正常的,女性向游戏里的男角色也都是符合女性审美的。
共青团发文“极端女权是网络毒瘤”,这是在打压所有女性 > 难道只有男性可以极端,可以犯罪吗? > 气死我了,我要上街随机杀男人。
先把极端女权和普通女性挂钩,再把犯罪的男性和普通男性挂钩,于是反对极端女权等于打压普通女性,不打压普通男性等于支持犯罪,于是作为反击我们也要犯罪……无力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