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1年6月22日,我对现在东北宣传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弱。
去年发生一件事,让东北被骂上热搜,是有游客在雪乡旅游,录了些视频发在抖音上,视频大多是讲自己玩的很开心、价格实惠,只有一个视频提到烤肠15元一根有点贵,于是雪乡烤肠太贵、宰客上了热搜。
黑龙江日报发文为雪乡喊冤,说旅游景点物价略高是市场规律,雪乡的烤肠有运输成本,商家明码标价游客可以自主选择,而且烤肠也不是刚需,可以选择不买。
这段话其实是对的,全国大多数景区的物价都会比市区更高,就像黑龙江日报举的例子,泰山的矿泉水也贵。
可这篇文章语气太硬了,虽然说的是实话,但是却像在批评谁,像是站在网友的对立面,网友当然不买账,只会骂的更起劲。
泰山官方也发表声明解释自己矿泉水价格高的原因:因为有运输成本。这和黑龙江日报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泰山官方的手段就高明多了,他们不是写长篇大论去解释,而是直接录了段工人辛苦运输的视频,让网友很直观的感受到了他们的不容易,理解了这个价格。
黑龙江日报的文章太冰冷,硬邦邦的,网友在其中看不到雪乡工人的辛苦。
实际上雪乡常年飘雪,天冷路滑,每年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厚度可达2米,雪乡是个小村子,周围三面环山,不通高速没有国道,离最近的县城开车要150公里,景区海拔1000米以上。
这些,是黑龙江日报没有表达出来的,网友自然感受不到,很多人以为雪乡只是个随处可见的北方村子,完全不知道雪乡独特的气候环境,这也是雪乡没有宣传出来的。
之后还是靠网友自己发现,许多景区的烤肠都很贵,比如西湖、崂山、城头山、长隆动物园、香山、迪士尼的烤肠都在15元或更高,有的甚至达到40元。
那这些地方又是如何危机公关的?他们更聪明了,他们的选择是:装作不知道。
不回应,也就没有热度,于是这件事很快就结束了,明明都是高价烤肠,可挨骂的只有东北。
提到“音乐之都”,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是哪个欧洲城市,实际上我国就有一个被联合国认证的音乐之都,那就是哈尔滨。
如果换作别的城市肯定会大肆宣传,这不是我瞎说,2019年成都计划建设音乐之都,还只是在计划建设中,媒体就已经把音乐之都的名头给了成都,成都还有以“音乐之都”为主题的音乐会。
而哈尔滨,一些文章的介绍会这样写“亚洲唯一的音乐之都
竟然在哈尔滨”,别说外地人如此惊讶了,连我这个哈尔滨人以前都不知道。
这么好的一件事,官方却不怎么宣传。
提到哈尔滨,人们也许会想到冰雪美景,但可能不知道它的艺术氛围,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惜的。
去年冬天,哈尔滨一个冰雕里刚好冻着一条鱼,被网友录视频发到抖音,成了网红景点。
结果没几天就被工作人员取出来了。
据说是因为冰里的鱼还活着,怕在冰灯里会死,可似乎也不是什么保护品种,游客恐怕也不在乎它是死是活吧,多好的宣传,就主动放弃了。
哈尔滨的建筑很带感,一些电视剧会在哈尔滨取景,却几乎从不抓住这些机会宣传一下。
我曾经试过,同一个作者的几个同类型作品,在不同城市取景,以剧名+城市名在百度搜索,其他城市的搜索结果都是在借机宣传城市的美景和美食,而哈尔滨的搜索结果是:东北衰败、东北其他犯罪事件,甚至有网友问“东北真的像电视剧里那样可怕吗”,明明原著写的根本就不是东北。
这不只是哈尔滨的问题,东北其他地区或多或少也是如此。
去年年末,吉林下了一场大雪,伴随着罕见的冻雨,同天北京也下了一场雪。
同样是下雪,两边的热搜数量完全不在一个级别,而且吉林的热搜都是把雪按照自然灾害来说,完全没有美景,要么就是东北大妈用雪洗貂皮、外卖小哥在雪地开拖拉机、学生怕滑倒走路像僵尸这类搞笑视频。
而北京的热搜,是故宫下雪、颐和园下雪、雪中拍婚纱、下雪了很高兴吃火锅、下雪了很高兴吃烧烤、下雪了很高兴喝奶茶……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人们看到的东北,总是“苦寒之地”、“破败不堪”、“苦中作乐”的模样,自然看不到其他东西了。
形象宣传是很重要的,甚至能够颠倒黑白。
比如我们中小学生每周一升国旗,就被说是在给小孩洗脑;而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宣誓效忠的美国,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灯塔”。
网上总是流传着日本人素质高的传闻,什么从不闯红灯,从不乱扔垃圾,直到真的去过日本才发现并不是网上吹的那样。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却总是拥挤、脏乱、破败的形象,天空中充满雾霾,人民没有生活的希望。
现在我们知道了,是日本外务省每年都会拨款给公知宣传日本的正面形象,是BBC之流利用拍摄手法和“阴间滤镜”给中国强加刻板印象。
毕竟多数国人没去过日本,多数外国人也没亲自来过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印象只能来自“听说”,也就是宣传。
在国内也是如此,提到东北,人们会想到冰冷、破败,因为影视剧取景就喜欢这样的景色。提到新疆,人们会想到草原,估计很多人想象不出新疆城市的样子,在某些外国人眼中新疆的形象就更离谱了,他们甚至觉得那里还存在奴隶。
中国很好,东北很好,我们不仅要自己知道,也要让别人也知道。我们要告诉别人,我们是什么样的,而不是由别人根据偏见和立场去定义我们。